文章朗讀
Table of Contents
基督教的起始
基督教始於公元 1 世紀的耶路撒冷,
透過耶穌親自挑選的使徒—
彼得、雅各和約翰以及保羅等人的努力,
基督傳於地中海地區向北和向西傳播。
侍奉唯一真神。
相信耶穌基督者得到永生與救贖。
雖然起初微小,
到公元 4 世紀時,
基督教傳播到整個羅馬帝國,
遠及古不列顛及印度,終至昌大。
西元1054年,教會分裂,
區分為君士坦丁堡「東正教」與「羅馬天主教」。
16世紀宗教改革後新教再次崛起,分裂為各種教派。
廣義上,基督教包含新教、梵蒂岡天主教與東正教。
狹義上,基督教代表其後崛起的新教派系,如喀爾文教派、路德教派等。
宗教改革
幾個世紀以來,教會,特別是教皇,
深深地捲入了西歐的政治生活。
神職人員出售贖罪券(或屬靈特權)和其他財色爭端,
破壞了教會的權威。
然而,無論這些事例被渲染了多少。
對大多數人來說,
教會繼續提供屬靈的安慰。
宗教改革的關鍵思想—
呼籲淨化教會和相信聖經。
路德和其他改革者巧妙地利用16世紀印刷機的力量,
將他們的想法傳播給廣泛受眾。
歷史學家通常將新教改革的開始日期,
追溯到 1517 年馬丁路德(Martin Luther)發表的《九十五條論綱》。
宗教改革結束於,
允許天主教和路德教派在德國共存的 1555 年奧格斯堡和平協議。
馬丁路德在西元1517年將《九十五條論綱》張貼在威登堡大學的教堂門口,
以批判教會的贖罪券議題,很快消息便傳播全歐。
在馬丁路德後,
茲文利(Zwingli)、喀爾文(John Calvin)創立自己的宗派,
英王亨利八世也重新創英國國教派,
興起宗教改革的風潮。
有關神的預定,從宗教改革開始便多有論述,
有關3種預定論:
1 喀爾文主義預定論
2 馬丁路德預定論-因信稱義、
3 神的絕對預定以及人的責任分擔所左右的相對預定
下文逐一敘述。
推薦閱讀:話語的權柄: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;以話語的權柄獲得真正永生的3個階段
德國和路德:馬丁路德預定論-因信稱義
沒有哪個改革家比馬丁路德更善於利用媒體的力量來傳播他的思想。
馬丁路德 (1483-1546) 是維滕貝格的奧古斯丁修道士和大學講師,
當時他撰寫了《九十五條論綱》,抗議教皇出售緩刑及贖罪券。
在 1521 年,他被被逐出教會。
在薩克森選侯弗里德里希的庇護下,
路德將《聖經》翻譯成德文,
並繼續出版白話小冊子。
1524 年德國農民起義時,
路德站在了德國的王子一邊。
到宗教改革結束時,
路德教派已成為德國、斯堪的納維亞和波羅的海大部分地區的國教。
馬丁路德與以前的改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,
當他攻擊教會生活中的腐敗時,
他點出了問題的神學根源—對教會教義的歪曲。
馬丁路德對上帝賜下的恩典被當時複雜的教會系統扭曲,感到遺憾。
16世紀初,
天主教教宗宣佈任何人購買贖罪券即可獲得赦罪和拯救。
路德堅持教宗的立場明顯違反聖經真理。
羅馬書5章1-2節
我們既因信稱義,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。 我們又藉著他,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,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。
路德關注教會倫理和神學改革的關鍵:
主張只有聖經才是權威的,
並且因信稱義,而不是因行為(購買贖罪券等)。
瑞士和喀爾文:喀爾文主義預定論 – 絕對預定
瑞士宗教改革始於 1519 年茲文利的佈道,
他的教義在很大程度上與路德的相似。
1541 年,法國新教徒約翰.喀爾文(John Calvin)被邀請在日內瓦定居,
他在流亡中度過了十年,
撰寫了「基督教宗教研究所」(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),
強調上帝的力量和人類的命中註定。
喀爾文同意路德關於因信稱義的教導。
然而,喀爾文還強調了預定論,
並將聖餐解釋為在精神上分享基督的身體和寶血。
著名西敏信條,可以詳實見到其對於絕對預定的主張。
1646年完成的《西敏信條》(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)第三章:
在永恆中,上帝就按其至聖至智的旨意,預定了將來所要發生的一切。
除選民以外,無人被基督救贖
- 對於「天選之人」:「上帝預見到他們的信心、善行或在其上的堅忍,或是預見到人身上其它任何因素,都不是上帝預定他們的條件或原因」;
- 至於其餘的人:「為了使祂對受造者的主權,得著榮耀,祂隨己意撇棄他們」;
西敏信條是在西敏會議(The Westminster Assembly,1643-1649)上被制定出來的。浸信會根據這個信條制定了自己宗派的信條《1689年浸信會信仰宣言》。
—
絕對預定?相對預定?人生的命運究竟是哪一種預定
喀爾文主義的預定論,
及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(相對預定),
推動了宗教改革,以及後世文明的進展。
喀爾文及馬丁路德研究聖經而提出神學的解釋,
不管是喀爾文的命運由天注定,
或是馬丁路德僅依靠信心即可稱義,
如此論述,某部份而言是要抵制當時教會及教皇過度擴張的神權。
救援不是來自一個日漸腐敗的團體,
而應該是來自上帝的權柄,以及聖經的教導。
然而,深究其教義,
難免覺得不足。
喀爾文主義預定論對於天選之人而言,
世界的美好以及永生的救援是天生為其而設;
然而非天選之人,難道就無法得到救援?
馬丁路德述說了因信稱義,
立意雖好,主動出擊對於中世紀後贖罪券之醜陋。
信心就可以稱義,只憑信心就進天國,
不免稍嫌薄弱。
聖經中有絕對預定,
也有相對預定。
聖經記載得很正確,
但若用不完全正確的方式解釋還是會誤解。
神的絕對預定以及人的責任分擔所左右的相對預定
鄭明析牧師的教導,解開了喀爾文及路德預定論之不足。
給予了「人生的命運是否預定」這個大哉問一個暢快的解答:
跟 神有關的是「絕對預定」,
跟人有關的是「責任分擔所左右的相對預定」。
以弗所書1章4-5節
就如 神從創立世界以前,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,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,無有瑕疵;又因愛我們,就按著自己的意旨所喜悅的,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。
—
跟 神有關的是「絕對預定」
所有人出生後,
透過聆聽基督的福音話語並實踐,靈產生變化,
等到預定的時機到來,變化的靈體去到屬天國,
與聖三位度過永遠幸福的生活。
這就是「神的絕對預定」。
—
跟人有關的是「責任分擔所左右的相對預定」
然而,神的絕對預定再怎麼好,
人都還是要做自己該做的事,
才能按照神的預定變得興旺。
因著人類有沒有有盡到責任分擔而左右命運。
這是「人的責任分擔所左右的相對預定」。
會按照自己的行為被決定自己人生的道路。
會因為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入地獄,
也會因自己的行為讓自己進天國。
要了解:路是被決定的,但命運沒有被決定。
只要努力盡到責任分擔,
時機一到,人生的問題就會解決。
推薦閱讀:談一下攝理教會的祝福式 – 9的故事
—
彌賽亞的兩面預定 – 榮耀的主vs.苦難的主
舊約聖經提到很多關於彌賽亞的預言, 其中以賽亞先知 預言了世上會如何迎接彌賽亞。
榮耀的主
以賽亞書9章6-7節
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;有一子賜給我們。
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;
他名稱為奇妙策士、全能的神、永在的父、和平的君。
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。
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,
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,
從今直到永遠。
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。
苦難的主
以賽亞書53章4-7節
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,
背負我們的痛苦;
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,
被神擊打苦待了。
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,
為我們的罪孽壓傷。
因他受的刑罰,我們得平安;
因他受的鞭傷,我們得醫治。
我們都如羊走迷;
各人偏行己路;
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。
他被欺壓,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;
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,
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,
他也是這樣不開口。
推薦閱讀:不能只是舒服的生活
新約時,猶太宗教人士認不出彌賽亞耶穌,
還辱罵他、憎恨他,
甚至判他死刑而將他釘上十字架。
但是,耶穌的門徒相信耶穌是彌賽亞並跟隨他。
對不瞭解的人而言,耶穌成了「苦難的主」;
對瞭解並跟隨的人而言,耶穌則成為「榮耀的主」。
等待主的人, 如果正確地學習後遇見主,
主就會成為「榮耀的主」;
如果沒有正確地學習和體會就遇見主,
主就會成為「苦難的主」。
預定論中重要的核心概念
預定論直指人生的救援:
只要相信基督、實踐福音,
人人都可以得到救援,
免於地獄之火。
並且靈可以被提升到天國,
與聖三位永遠幸福生活。
然而為了得到救援,
人類在聆聽福音話語並體會後,
盡到自己的責任分擔,
才可以得到人生的救援。
這是預定論背後,
更加重要的概念及意涵。
推薦閱讀:三十個論經典聖經課程「預定論」相關故事